通城县32万公顷油茶林迎来收获季节
时间:2025-10-28 11:42 作者:365bet网页版
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记者黄峥通讯员刘建平李浩金秋十月,幕府山森林尽染,通城县32万公顷油茶林迎来收获季节。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,绿红的果子从枝头垂下来。农民们到森林里采摘并搬运。加工车间里,机器嗡嗡作响,山茶油香气扑鼻。一颗看似普通的油茶果,却悄然引发了一场产业振兴的革命。从100公顷试验田到1万公顷产业带“今年又是丰收年,3000多公顷高产林预计收获鲜果90万斤”。在塘湖镇戈壁村的油茶基地,湖北省戈壁湖绿色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定武。15年前,这里是还是一座荒山,如今却是国家级油茶示范区。公路穿过油茶林,到达山顶。果农通过铁路运输茶果。 2010年,金定武响应县政府号召,回乡创业,投资10万多元,开垦100多公顷连绵起伏的山丘,尝试种植油茶。 “油茶栽培周期长,见效慢,初期压力很大。”他记得。为了缓解资金压力,他在油茶林里轮作西瓜、玉竹等农作物,“由短到长”,活活了土地的资源。 2016年,油茶林第一次结出果实,收入5万多元,这让他看到了希望。如今,他的种植规模已从100公顷扩大到11000公顷。通过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辐射5个镇23个村,年收购农户鲜果60万公斤,生产山茶油3万公斤,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。合作社成员金光福一边采摘水果一边说:“以前山坡上长满了杂草,现在变成了‘绿色银行’,我家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。”黄袍山油茶油茶产业园苗圃基地一滴油的“价值跳跃”,国家林草专家胡鹏俯身查看苗木生长情况。 “油茶喜光,我们的双网光控装置可以智能调节光照强度。”他指着苗床上的两层遮阳网。 “太阳热时盖双层,阴天揭一层,出苗率提高8%。”为解决油茶品种的适应性问题,园区经过反复试验引进46个品种,最终选定了“长林系列”的3个高产耐旱品种。胡鹏掏出一株秧苗解释道:“我们还发明了分级造床技术,根据生长速度进行分床,避免‘弱苗剔除’。”这两项专利技术使出苗率提高了5%以上,成本降低了20%。在加工环节,创新技术同样深厚。黄袍山公司科研负责人杨红旺在现场演示了山茶油的冷榨工艺:“先将茶籽成熟,提高含油量,然后低温压榨,不破坏营养成分。”公司19项专利中,“油茶籽脱壳及冷榨技术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使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茶叶的含量超过90%,高于橄榄油。油茶果可以提取多少种产品?黄袍山产品举例颜绿金掰着手指头数道:“从茶籽中提取的油是高档油;从茶饼中提取茶皂素做化妆品;提取茶叶做洗涤剂;茶壳用来制作木糖醇和植物;渣子还可以做有机肥——真正‘全身都是汉奸’” 通城县不断做大做强链条:黄袍山公司开发了“草本天香”食用油和“古水”洗涤护理系列;与广东晶萃生物科技合作建设茶叶提取生产线;建设了冷链物流和质量检测,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。 》扫描手机二维码,查看生产及原材料车间 这个油瓶的由来,让消费者可以购买来自深圳的客户刘女士在展厅现场推介。2023年,同程签订中央财政油茶示范奖励补贴项目,总投资近3亿元,推进精深加工。“未来,我们将开发功能性食用油、保健品、药用辅料等增值产品,推动产值从‘亿元’跃升。” “从‘十亿级’迈向‘百亿级’。”通城县林业局局长胡斌说。一体化开发从油茶林迈向百亿级产业。在马岗镇城岙村,丰收时节,油茶花漫山遍野,洁白如雪。游客们挑选油果、农家菜,拍照打卡,一一笑。 “这里空气好,风景美丽。周末休息真好。”来自武汉的刘女士和她的姐妹们沉默了花海里。合作社负责人毛旺龙2011年带领村民种植油茶,如今基地已扩大到1600公顷,年产鲜果35万斤。他还顺势打造了农业与旅游一体化的示范园区,集农家乐、渔园、家长体验项目于一体。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,通城县建成10余个茶花文化旅游观光带和产学研基地,推出“春赏花、秋采果”特色线路,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以上。一棵油茶树真正实现了“以农兴旅、以旅兴农”。 “五年内,全县油茶稳定产区将达到40万公顷,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00亿元。”通城县委副书记、县长杨修伟充满信心。这种底气来自于“六大”工程的系统实施:一套规划政策、一批龙头企业、一套科技体系、一个品牌矩阵、一批示范园区、一套 农业合作机制。近年来,通城县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空前:土地绿化一体化、乡村产业一体化等项目资金,规划三年内新建油茶林10万公顷,改造低产林20万公顷;创新金融产品“油茶贷”;成立油茶产业联合党委,打造油茶产业联合党委 产业链中的分支。 “联席党委不仅解决了“既解决了归属纠纷,又提供了技术交流的平台。”种植大户刘勇说。目前,全县正在种植新型经营主体200多家,带动11万户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。塘湖镇望湖村农民夏平江笑着说:“有开荒租金,有基地打工工资,还有股票。” 年终分红资金,我们还享受‘黄金三惠’!”秋日阳光下,黄袍山油茶油博物馆就像一架停在湖面上的飞机。馆内,杨红旺指着追溯系统屏幕说:“从种植到灌装的整个过程都已可视化。这是我们对品质的信任。”博物馆外,油茶林里果实累累,农民们微笑着把一筐筐的油茶果装上卡车,运往加工厂。森林,从榨油到化妆品,从单一种植到三业融合——桐城油茶产业的“裂变史”,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通城县县委书记黄建平展望未来:“我们将继续推广油茶,将油茶与文化、旅游、养生深度融合,让‘金油’的秋天香香万家、富民。”秋意渐浓,油茶加工厂里的机器嗡嗡作响,沁人心脾的油香扑鼻而来。 在空气中。这片湘鄂赣边界的绿色海洋,正在涌出汹涌的产业振兴浪潮。